关于做好2023-2024学年第二轮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的通知

发布者:张静发布时间:2024-04-03浏览次数:35

各位老师:

课程标准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文件,是贯彻人才培养、组织课程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教学考核、编选教材的基本依据,为做好课程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准确把握课程定位,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科学确定课程目标,整体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二、编制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课程标准制订要以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配合得当,学时分配合理。

(二)系统性原则。课程标准制订要服从专业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要求,注意各模块相关课程的衔接、协调与分工,重组教学内容,推进课程系统化改革。

(三)差异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制订应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一课程在不同专业开设时要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有所差异。

(四)发展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制订应与时俱进,反映该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新理论、新技术及其新应用。

三、编制依据

(一)各专业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教学标准。

(三)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和技术要求。

(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相关职业标准。

四、制定(修订)完善范围

2023-2024学年第学期开设的所有课程(上学期已修订的课程,无变化则无需修订

五、具体要求

(一)做好新开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各教研室组织课程骨干教师、兼职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充分沟通研讨,并组成课程教学团队完成课程设计工作,课程标准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依据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国家和省级技能竞赛要求和对应年份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文件要求,贯彻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想价值引领有机融入课程标准。

(二)做好已有课程标准的课程修订完善工作。对于已制定的课程标准,请相关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根据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国家和省级技能竞赛要求和对应年份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情、校情、社情发展,进行修订完善。

六、完成时间

相关老师请于2024年3月8日前将课程标准交至教研室;教研室组织审核后,请于2024319日前统一交至二级学院。

七、其他事项

(一)课程标准须按学校原有的统一格式编制。力求文字严谨,意义简明扼要,名词术语规范。

(二)课程名称、课程代码以教务系统的全称为准,不得私自改动。

(三)有多位教师授课的课程,明确一位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工作。

 

                                                                                                                数字商务与智能物流学

各位老师:

课程标准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文件,是贯彻人才培养、组织课程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教学考核、编选教材的基本依据,为做好课程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准确把握课程定位,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科学确定课程目标,整体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二、编制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课程标准制订要以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配合得当,学时分配合理。

(二)系统性原则。课程标准制订要服从专业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要求,注意各模块相关课程的衔接、协调与分工,重组教学内容,推进课程系统化改革。

(三)差异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制订应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一课程在不同专业开设时要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有所差异。

(四)发展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制订应与时俱进,反映该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新理论、新技术及其新应用。

三、编制依据

(一)各专业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教学标准。

(三)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和技术要求。

(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相关职业标准。

四、制定(修订)完善范围

2023-2024学年第学期开设的所有课程(上学期已修订的课程,无变化则无需修订

五、具体要求

(一)做好新开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各教研室组织课程骨干教师、兼职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充分沟通研讨,并组成课程教学团队完成课程设计工作,课程标准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依据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国家和省级技能竞赛要求和对应年份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文件要求,贯彻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想价值引领有机融入课程标准。

(二)做好已有课程标准的课程修订完善工作。对于已制定的课程标准,请相关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根据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国家和省级技能竞赛要求和对应年份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情、校情、社情发展,进行修订完善。

六、完成时间

相关老师请于2024年3月8日前将课程标准交至教研室;教研室组织审核后,请于2024319日前统一交至二级学院。

七、其他事项

(一)课程标准须按学校原有的统一格式编制。力求文字严谨,意义简明扼要,名词术语规范。

(二)课程名称、课程代码以教务系统的全称为准,不得私自改动。

(三)有多位教师授课的课程,明确一位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工作。

 

                                  数字商务与智能物流学

各位老师:

课程标准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文件,是贯彻人才培养、组织课程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教学考核、编选教材的基本依据,为做好课程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准确把握课程定位,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科学确定课程目标,整体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二、编制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课程标准制订要以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配合得当,学时分配合理。

(二)系统性原则。课程标准制订要服从专业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要求,注意各模块相关课程的衔接、协调与分工,重组教学内容,推进课程系统化改革。

(三)差异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制订应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一课程在不同专业开设时要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有所差异。

(四)发展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制订应与时俱进,反映该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新理论、新技术及其新应用。

三、编制依据

(一)各专业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教学标准。

(三)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和技术要求。

(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相关职业标准。

四、制定(修订)完善范围

2023-2024学年第学期开设的所有课程(上学期已修订的课程,无变化则无需修订

五、具体要求

(一)做好新开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各教研室组织课程骨干教师、兼职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充分沟通研讨,并组成课程教学团队完成课程设计工作,课程标准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依据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国家和省级技能竞赛要求和对应年份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文件要求,贯彻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想价值引领有机融入课程标准。

(二)做好已有课程标准的课程修订完善工作。对于已制定的课程标准,请相关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根据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国家和省级技能竞赛要求和对应年份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情、校情、社情发展,进行修订完善。

六、完成时间

相关老师请于2024年3月8日前将课程标准交至教研室;教研室组织审核后,请于2024319日前统一交至二级学院。

七、其他事项

(一)课程标准须按学校原有的统一格式编制。力求文字严谨,意义简明扼要,名词术语规范。

(二)课程名称、课程代码以教务系统的全称为准,不得私自改动。

(三)有多位教师授课的课程,明确一位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工作。

 

                                                                                                                     数字商务与智能物流学院

                                                                                                                            202434